(资料图)
秸秆的综合利用被称为“捡回另一半农业”。在丹阳市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迪飞生物技术丹阳有限公司从田头收回来的小麦秸秆进入了绿色循环圈:经过加工后变成牛、羊饲料,剩余的残渣发酵成有机肥,最终又“归于土”。
“原先小麦收割后,秸秆过量累积,会造成田间秸秆分解难,还易引发病虫草害,影响后茬作物生长。”司徒镇培棠村书息家庭农场负责人岳金祥告诉记者,今年,镇政府联系了第三方公司免费帮助种粮大户打捆收集小麦秸秆,他第一时间就报了名。
迪飞生物正是种植户口中的“第三方”。公司总经理张亦飞介绍,“三夏”期间,他们组织了专业团队,分成多个小组深入司徒、珥陵、延陵等地的小麦收割现场,协同村干部、种粮大户统筹好小麦机收后的秸秆收集工作。“我们是通过一体化收集、打捆机械协同作业,这样可以提高农田秸秆的收集效率。麦收期间,收集小麦秸秆打捆面积近3万亩,计划下半年将水稻秸秆机械化收集打捆的面积扩大到5万亩。”
在迪飞生物循环农业产业园里,远不止“秸”尽其用。
如何实现多类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如何做好绿水青山文章?张亦飞与他的团队以生态循环开启创业之路,并希望以此助力乡村振兴,“我们以循环经济理论和生态农业理论为基础,探索以畜禽粪污收集、处理、利用为主的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生态循环新模式,利用微生物好氧发酵法处理畜禽粪污,生产优质肥料,实现农业废弃物高值化利用,打通了循环的‘最后一公里’。”
进入产业园,扑面而来的绿意,古色古香的布景,更像是进入了生态园。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每天上演着“化腐朽为神奇”。数据显示,迪飞生物年综合利用畜禽粪污10余万吨,服务农田面积2.2万余亩;年产出黑水虻1680吨,产值510万元;年收集粪污加入秸秆及其他辅料加工成肥料1.68万吨。
“养殖户畜禽粪污处理一直老大难,处理不好既不能产生经济效益,更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张亦飞由此打开了一个个连环套式的绿色循环:收集来的畜禽粪污经过处理,发酵成有机肥服务于周边的种植区域;有机肥发酵过程中需要干物质,收集起来的秸秆加工后,可加入其中用作辅料,降低有机肥加工成本。
一条高效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呼之欲出。值得一提的是,这其中,“虫专家”黑水虻功不可没。养殖架中的黑水虻不断进食被破碎处理后的厨余垃圾,仅需7天,这些小小的昆虫就可以从1毫米左右的虫卵,变成身长2厘米的成虫,并且吃掉比自己重1万倍的厨余垃圾。“转化6吨的餐厨垃圾,可以产生1吨的鲜虫,产生大概五六百公斤的虫粪有机肥。”张亦飞说,养殖黑水虻为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探出了新路子,不仅实现了零排放,而且变废为宝,同时利用黑水虻作为饲料养殖螃蟹等水产,形成了绿色循环产业链。
目前,迪飞生物农业循环园正着力打造“3+2”循环农业产业模式。“3”包括黑水虻养殖示基地、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农业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示范基地,“2”包括花卉种植基地、地域特色循环农业科普教育基地,“我们的目标是将高端的循环农业技术与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专业化的市场运作结合,提供优质的产品和高品质的技术服务体系,进而推广循环、环保农业技术,助力乡村振兴。”张亦飞对未来充满信心。(记者 朱婕)
关键词: